从大学教师开始

〖从大学教师开始〗

第七八一章 生活(2)

上一章 简介

谁能够做为沈光林评选诺奖的推荐人?

这个话题立刻成了当前最热门的话题,超越了科技界限,成了一个大众社会话题。

原本这只是一件小事,但是在沈光林主动提及的动态加持下,迅速演变成了一個社会性的话题。

任何一个学者想得诺贝奖确实都是需要提名的,自己不能主动报名。

但是,任何一个学者,他们想获得诺贝尔将,也是需要话题度的,但这个可以自己挑起。

在历史上,PCR为什么那么快就能够得到诺贝尔奖?毕竟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发明而已。

而且,关于PCR的原理和雏形早就有了,不然别人也不会跟穆利斯打官司。

但是,最终PCR能够获奖,不还是因为这是一件伟大的工具,能够极大的促进生物科技的发展么。

在那个年代,整个舆论的环境都快把PCR变成神了。

沈光林确实不如杨锐牛逼,没有抢到PCR的发明权,但是他手里的能够获诺奖级别的成果已经足够多了,多到大家都不知道去炒作哪个话题才合适。

所以,这还是需要沈光林去主动引导话题啊。

沈光林也确实有这个意思,他主动对外界说:你们觉得,我的哪一个成果更应该获得诺贝尔奖?

哪一个?

这该问谁?

物理学家有物理学家的认识,化学家有化学家的认识,生物学家也有生物学家的认识。

甚至,有人主动愿意征集资料并爆料,让媒体有话题可以谈,每天讨论一个沈教授的科研就成,这不好吗。

沈光林自己就是管杀不管埋的,他就是挑起了话题,然后沉湎其中,享受其中。

有话题确实是好事呀,有话题才有各种可能性。

对于诺贝尔级别的学者来说,每一个学者的研究成果都是价值非凡的。

但是,为什么一些人可以获奖,一些人不能获奖,归根结底,还是受了舆论的影响和立场的影响。

门捷列夫为什么一生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呢?

元素周期律不厉害吗?

欧洲制裁了俄国的文学作品,芭蕾舞天鹅湖和树,他们怎么没制裁元素周期

「如章节缺失请退#出#阅#读#模#式」

上一章 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