帝国风云

〖帝国风云〗

第四十四章 万不得已

上一章 简介

.

枪声突然响起,易建朝跟三名突击手以最快的速度机动到了队列右侧,机枪手也随即跟了过来。.

zhèngfǔ军的行动比易建朝预料的要快得多。

在侧面受到威胁的情况下,继续逃跑显然不够现实了,已经到了不得不跟zhèngfǔ军交战的地步。

虽然只有五个人,但是足够打一场小规模伏击战了。

等到第一批zhèngfǔ军官兵全部进入了五名特种侦察兵形成的包围圈,易建朝才开火,紧接着其他人也投入了战斗。

发挥关键作用的是王小刚手上那挺通用机枪。

在特种侦察兵手里,使用两百发弹链供弹的J-54型通用机枪绝对是件大杀器,能够轻而易举的收割八百米之内的生命体。

有趣的是,J-54与德军的MG-42型通用机枪很有渊源。

早在一九四三年,也就是MG-42正式装备德军后不久,中国就引进了这种大战期间最出sè的通用机枪,而且在让军队试用了之后立即发现,MG-42的xìng能超过了当时中**队使用的通用机枪。准确的说,在引进MG-42之前,中**队是没有通用机枪的,只有装备到营一级部队的重机枪,与下放到排一级部队的轻机枪,而这其中缺乏装备到连一级部队的通用机枪。

按照大战中的一贯策略,中**方立即下令仿制了MG-42。

当然,这是非常彻底的仿制,除了改成中**队标准的七点八毫米口径之外,其他方面基本上没有改动。

这种被军队称之为“收割机”的通用机枪,伴随中**队经历了大战余下的岁月。.

到大战结束的时候,中国的十多家兵工厂生产了五十多万挺“收割机”,其总产量超过了德军的MG-42,成为大战期间产量最多的通用机枪。因为大量援助给盟国。“收割机”也是大战期间与MG-42并列装备国家最多的通用机枪。有趣的是,大战结束之后,部分“收割机”援助给了友好国家,而这些国家中,有不少是以德军的制式口径,即配备的是七点九二毫米枪弹,因此对“收割机”进行了改造。使其又变回到了MG-42的状态,甚至有百分之六十的零件能跟MG-42

「如章节缺失请退#出#阅#读#模#式」

上一章 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