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经济学故事

〖哈佛教授讲述的300个经济学故事〗

第十五章 认识身边的“钱柜”

上一章 简介

认识孔方兄——货币起源

在太平洋某些岛屿和若干非洲民族中,以一种贝壳——“加马里”货币来交税,600个“加马里”可换一整匹棉花。再如美拉尼西亚群岛的居民普遍养狗,所以就以狗牙作货币,一颗狗牙大约可买100个椰子,而娶一位新娘,必须给她几百颗狗牙作礼金!

在太平洋加罗林群岛中的雅浦岛,这里的居民使用石头货币。这里每一枚货币叫做“一分”,但这样的一“分”,绝不可以携带在身上。因为它是一个“庞然大物”的圆形石头,中心还有一个圆窟。照当地人的规定,“分”的体积和直径越大,价值就越高。因此有的价值高的“分”的直径大到5米。

这种货币是用石灰岩的矿物——文石刻成的,但雅浦岛上没有文石,当地人要远航到几百里外的帕拉乌岛把大石打下,装在木筏上运回。由于搬运艰难,人们卖掉货物换来的石头货币,只好打上印戳,让它留在原地,作为自己的一笔“不动产”。

货币是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,谁占有了货币,就等于占有了价值和财富。谁占有的货币越多,即表明所拥有的商品越多。在现代社会中,金钱早就渗透了人们衣、食、住、行的各个方面。一个人如果没有钱,那么他在社会上就寸步难行;如果有了钱,就可以得到物质享受。于是,钱就有了一种令人疯狂的魔力,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。

但是钱并不完全等于货币。按照经济学理论的解释,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换媒介、价值尺度、延期支付标准或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,都可被看作是货币。也许有人会问:人民币、美元、欧元是货币,肥皂、洗衣粉之类的商品也能说是货币吗?要了解货币,必须要从货币的起源来看。

货币是在交换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般等价物的。货币是商品,但又不是普通商品,而是特殊商品。货币出现后,整个商品世界就分裂成为两极,一极是特殊商品——货币,另一极是所有的普通商品。普通商品是以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的形式出现,而货币则是以价值的体化物或尺度出现,普通商品只有通过与货币的比较,其价值才能得到体现,所有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与货币的比较之后,相互之间才可以比较。

目前世界上共有两百多

「如章节缺失请退#出#阅#读#模#式」

上一章 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