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瓦

〖汉瓦〗

第367章 开科取士(三)

上一章 简介

卢植闻言,沉吟良久,刘泽这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让他感触很深,他老了,一生的政治抱负终是镜花水月,眼见社稷倾危民生涂炭却是无能为力,现在,他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刘泽的身上,刘泽说的句句在理,卢植也就默认了。

蔡琰那边劝说蔡邕倒是简单的很,知父莫如女,蔡邕在经学音律书法等文学造诣的成就或许是卢植郑玄不能相比的,但在气节上却明显地比卢植差了一筹,面对董卓的淫威,卢植是拍案而起,怒而斥之,誓不低头,蔡邕却是选择了屈从,甚至差点为此丢掉了性命,若不是刘泽千里赴险营救的话,蔡邕早就魂断长安了。

一见面,蔡琰就把徐州的形势坦白地告诉了父亲,刘泽虽然接任了陶谦的州牧之位,但徐州内外的反对势力却是虎视眈眈,萧王吕三大家族公然发动武装叛乱,虽然被镇压了下去,但其他的士家豪族阳奉阴违,采用非暴力不合作的手段继续对抗,徐州的吏治崩坏,官场一片**黑暗,应对徐州这千疮百孔的局面刘泽是进退维谷步履艰难。三项法令的颁布,科举制度地推出,是刘泽应对危机不得已的招数,如果不对猖獗的豪族势力进行打击的话,刘泽很可能在徐州就无法站稳脚跟,甚至很有可能身死败亡。

蔡琰说道:“女儿既然已嫁给刘泽为妻,蔡刘两家俱为一体,一荣俱荣。一损俱损,刘泽若败,蔡家亦将覆灭。所以女儿恳请父亲,在科举之事上全力支持润德,您想得通也要支持,想不通也要支持!”

蔡邕默然了,在学术界他可以称得上是泰斗,但在官场之上,却只能算是雏儿,他放逐江湖的时间太久了。以至于他对官场之中的那种步步惊心险恶叵测感觉有些陌生。听女儿讲来,才知道刘泽的日子也并不太好过。做为刘泽的师长兼岳父,在刘泽最危难的时刻,他理应责无旁贷地站在刘泽的一边。女儿说的很对。想得通也得支持。想不通也得支持,何况蔡邕欠着刘泽一份人情,在这个关键时候。蔡邕明白自己应当站在那边了。

卢植和蔡邕被说服之后,反过来劝说郑玄,谁知郑玄却是顽固不化,固持己见,死活也不同意刘泽离经叛道的科举制度,最后谈来谈去谈僵了,郑玄一气之下,决心返回了高密故里。郑玄这一走,长年追随他的上千弟子大多也就选择跟随他北归高密。

「如章节缺失请退#出#阅#读#模#式」

上一章 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