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后的三国

〖最后的三国〗

第417章 进军长安

上一章 简介

既然刘胤早就算定打了援兵之后必然会惊动陈仓的守军,那么他就绝对不会放任从陈仓突围而走的魏军逃回长安,五丈原之战结束之后,刘胤便开始布防陈仓通往长安的道路,对可能逃窜而至的魏军进行堵截。

果然魏将苏愉听闻五丈原司马望惨败的消息之后,不顾一切地突围而逃,傅佥奉刘胤的命令,对苏愉是网开一面,没有强行堵截,不过苏愉在突破蜀军的防线之时,依然付出了比较大的代价,折损了两千多人。

苏愉率残部五千人离开了陈仓,沿着小道如惊弓之鸟般向长安方向逃窜而去。

傅佥没有派兵去追击,而是奉命全力以赴地攻打陈仓。

如果按照陈仓原先的兵力配置,用三千人来守的话,就算蜀军拥有十倍的兵力,也不可能轻而易举地攻破城池。

但往往决定一场战斗成败的要素并不是兵力的多少,城池的坚固程度,军心士气在此时显示出极高的作用,原本五丈原战败的消息传来已经使得陈仓守军的军心动摇了,这个时候苏愉的选择离去,无疑是雪上加霜,就算王浑不断地激励士气,鼓舞军心,号召魏军将士决死一战,但悲观和绝望的情绪在魏军之中蔓延着,士气已经是低落到了极点。

傅佥正是捉住这个机会,没有分兵追击已经逃走的苏愉,而是全力以赴地集中优势兵力,对陈仓发起了最后的攻击。

一方是斗志昂扬,兵强马壮。乘胜而进。气吞山河。另一方是兵力衰微,士气萎靡,军心涣散,斗志全失,就算是再坚固的城垣都无法挽回魏军的败局。

王浑知道大势已去,仅仅凭着他个人的努力已经不可能挽回失败的命运,退守内城,也不过是苟延残喘。垂死挣扎罢了。

但王浑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,就算是手下的兵将看到大势已去,纷纷投降,王浑也没有选择投降,他奉司马望之命来镇守陈仓的时候,就曾暗暗地发誓,城在人在,城亡人亡,如果王浑贪生怕死的话,也早就跟着苏愉突围了。他之所以明知事不可为还要坚守陈仓,就是因为当日的一句承诺。他深受司马望的提携之恩,必当以死报之。

王浑最后以最悲壮的方式——乱箭穿身——而结束了他自己的生命,也捍卫了他的忠勇之名,三十八年前的奇迹没有再次上演

「如章节缺失请退#出#阅#读#模#式」

上一章 目录